close

人生下半場的價值在於被更多人需要/廖偉志


 
人生下半場的價值在於被更多人需要/廖偉志
在朋友眼中,三僑實業(微風廣場)董事長廖偉志(38年次)事業成功、子女成材,家庭圓滿,最令人羨慕。卻沒有人知道,被滿滿幸福包圍的廖偉志,曾在午夜時分問自己:我幸福嗎?滿足嗎?他開始追究問題根源,尋找答案...
 
「我幸福嗎?」60歲以前,廖偉志從來沒有懷疑過這個問題的答案。身為微風廣場董事長,他向來是朋友羨慕的對象,許多事業成功者往往家庭不圓滿,他卻兩者兼得,自認人生精采萬分。
 
然而,60歲之後的某一天,對於「幸福嗎?」他卻有了疑惑,隨著回顧過往、審視人生現況,在不斷地反覆自我詰問中,廖偉志為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,對幸福,有了全新的解釋。以下,是向來服膺英雄主義、霸氣凌人的廖偉志,對於人生、對於幸福的深刻體悟:
人,都是凡夫,什麼是幸福?凡人如我既不懂,也還沒參透。人生,是懵懵懂懂開始的,人出生的第1件事就是哭,睡飽吃好就開始會笑,慢慢地牙牙學語、上學、踏入社會、結婚、生子,我遵循著這條路徑,從為人子到為人夫、為人父,我總是堅持著單純的信念:給家人一個衣食無虞、圓滿的家,每天全力以赴,過程所遭受的艱苦、付出的心血,都依賴這個單純的信念熬過來。
50歲前的人生 惜福又滿足
這時候的我,全心追求經濟無虞,讓家人不須為柴、米、油、鹽而煩惱,他們全心依賴我、相信我、需要我,我為此而奮鬥不懈,因此而越來越茁壯,越來越強悍,即使有苦,卻不覺得苦,我甘之如飴,我覺得這段時間的我,快樂比痛苦多!這是我的責任,我盡全力滿足家人,兒子想進軍百貨業,我為他打造舞台,現在鎮漢、曉喬,甚至媳婦小乖(孫芸芸)都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得很好。
 
有一次,幾位朋友一起吃飯,國產集團總裁林孝信說:「Paul(廖偉志的英文名字),你最幸福,大家最羨慕你。」別人眼中,我是值得羨慕的對象:太太讓我無後顧之憂,是美妻、賢妻;一對子女成器,兩人不負我的期望把微風經營得有聲有色,不論微風廣場,或是改造台北車站,都得到外界的掌聲,我得到我所追求的:美滿的家庭、成功的事業。比起企業界的朋友,有的人事業陷入瓶頸、有的子女失和、夫妻離異,或是家族紛爭不斷,大家都有煩惱上身,我絲毫沒有這些煩惱。
 
我的小學同學們,如今風光得意、有錢有地位的固然有,也有人60幾歲了,職業是大樓管理員,把自己放在當中,比上不足比下有餘,我有什麼好不滿足?確實,50歲以前的人生,我快樂惜福又滿足。然而,過了50歲生日以後,孩子大了,我的人生狀態不知不覺之間的改變,讓我有完全相反的感受,覺得痛苦比快樂多!是的,大家都羨慕我,孩子都能獨當一面,我可以卸下肩膀沉重的責任,想要的話可以就此退休了!這就是幸福嗎?我隱約無法滿意這個答案!   
「不被需要感」無預警襲來
或許,是因為我曾經經歷了這樣的一天:早上,我去到一位友人靈堂前拈香致哀;接著,近中午,再到醫院去看望生病住院的親戚,突然之間,生老病死就這樣出現在生活四周。
 
以前,這些問題離我很遠,現在卻像陽光突然被烏雲遮住了,你意識到陰影的存在,當時腦袋裡有個聲音告訴我,放鬆一點去打球、去度假,「別再開會了,別那麼拚命」,我卻發現自己做不到,我無法放鬆,放開這些事。晚上,照例地與朋友吃飯應酬,我的身邊盡是醇酒美人,酒酣耳熱好不快意,和我過去任何一次晚上的飯局應酬沒有什麼不同,一樣地熟悉、一樣地喧鬧愉快。然後,如常地在夜晚回到家,我坐在家裡客廳沙發,這時候,太太早就睡了,兒子媳婦房間的燈也暗了,忽然間我覺得身心疲憊,想找人講話,坐在黑暗中,之前享受的歡樂,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,第1次,我感受到一股失落感,有這麼一剎那彷彿迷失了,不確定接下來的人生該做什麼。
 
有幾個晚上,我躺在床上,想著:我感到幸福嗎?我也問過太太:「媽咪,你為什麼每天都快快樂樂?」我太太是虔誠的佛教徒,我把老家改成佛堂,供奉她想禮拜的佛,宗教信仰讓她每天過得很快樂。她跟我說,小孩大了,兒孫自有兒孫福,不要掐著他們。她也告訴我,有一天她走了,不用為她蓋多大的墓園、立多大的墓碑,只需要為她種1棵樹。我太太是豁達、有智慧的人,年輕時,她相夫教子,是男人背後的沉默女人;現在宗教給她力量,她照著自己的意思過人生。
 
反而是我,當發現自己逐漸邁進老年時,檢視人生的現況,反而悵然若失,反而迷失了。過去的我像是一個農夫,子女像是我種下的樹苗,我辛勤灌溉,小心呵護,保護樹苗茁壯成長,慢慢地,他們從一株柔弱的小樹苗長成一棵大樹,再也不需要農夫的照顧。我是他們的英雄,但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了。我投入了這麼多的期待,全心付出的家,不再全心全意仰賴你,他們已經獨立長大,有著自己的生活,要過自己的人生!我過去的人生核心目標達成了。我從來不相信養兒防老,也百分之百同意太太說的,兒孫自有福氣,不要干擾他們。只是「不被需要了」的失落感仍不免令我悵然若失,就像那晚回到家裡的感覺,我意識到向來被需要的自己,竟然也「需要別人」。
 
小時候,母親找人批我的流年,說我會光宗耀祖,我自認人生就是不斷追求超越,不斷在每一個人生的挑戰中使盡全力,我已經全部發揮,如果有下輩子,就算我的人生可以再來一次,「I can't do better」。
做公益、當義工 幸福更勝以往
事業「can't do better」,子女教養也是如此,鐵的紀律不會改變,我依然相信玉不琢不成器,依然會用斯巴達方式教養我的兒子,畢竟那被證明是成功的,或許,會人性化一點吧,同時也依然會毫不遲疑地寵愛女兒。
 
現在的我,1個月花不到1萬元,口袋裡的千元鈔票放太久都磨爛了,剛剛才去換鈔。手上戴的是我的貴人、也是老師,張總裁(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)的「Evergreen」牌手錶,我不再需要那些身價非凡的名錶來彰顯身分。我提醒自己得 和 太太一樣,把自己照顧好,不麻煩兒女,慢慢學會放手,儘管生命正邁向凋零也不言退。我想通了,之前的人生幸福感,是靠著被需要、伴隨責任的完成而來;之後,我的人生幸福感,依然要繼續創造自己「被需要」的價值。
 
最近,我跑去探訪一些原住民部落,開始提供這些小朋友的學校早餐費,只要一點錢,就能讓他們填飽肚子好好讀書。我做得其實不多,卻獲得很多,每走進1次部落村莊,我就感覺到心靈多填滿一點。
 
那天,榮總院長林芳郁打電話來邀我吃飯,謝謝我引薦他還有榮總主任張政彥與張總裁見面,透過總裁的人脈,榮總將來會與日本重粒子線醫學權威團隊合作,成立重粒子線醫療中心。這個新的醫療方法,有可能幫助許多癌症患者重獲生機,也是榮總50年來最大的計畫,林芳郁說:「Paul,希望你來做一輩子的義工。」我當場欣然答應,好開心!
 
這就是我找到的答案,做公益、當義工,被更多人需要,在追求下半場的人生價值時,我會享有更勝以往的幸福。人生的幸福感是伴隨責任完成而來,追求幸福,其實就是不斷地完成責任。(資料來源:今周刊816/許秀惠採訪)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eelong 的頭像
    keelong

    投資與管理

    keel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